【英语学院】专家讲座|杨枫教授详解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策略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4-06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5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枫教授应邀为英语学院教师作“20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论证策略”专题讲座。本次学术活动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开展,由英语学院副院长徐英教授主持,吸引校内外百余位教师云端共聚,且杨枫教授个人学术直播平台也有数千观众。

作为《当代外语研究》主编、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杨枫教授以其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知识翻译学理论研究”为范例,通过对申报书二级目录设计、参考文献遴选等环节的拆解式教学,系统解析了国社科申报的“选题-论证-创新”三维策略,传授了“把学术思想转化为申报话语”的实操技巧。

在选题策略层面,杨教授提出“顶天立地”原则:既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又要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他特别强调学术问题意识的确立,建议申报者通过“问题关键词+理论目标”的复合式标题设计,实现国家导向与学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并以二十大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为例,讲解如何将政策话语转化为学术命题。“选题如同学术身份证,既要彰显学科基因,更要体现时代脉搏。”

论证策略方面,针对2025年新版申报书的结构调整,杨教授重点剖析了300字选题说明的撰写要诀,提出“五要素浓缩法”——在有限篇幅内精准呈现研究背景、核心问题、方法路径、预期目标及学术价值。对于文献综述写作,他独创“对话-批判-建构”三步法,强调文献梳理应成为研究合理性的论证场域而非简单罗列。

谈及创新维度,杨教授认为:“创新不是自说自话的标榜,而是理论贡献与方法适配的双向论证。”他建议通过“理论缺口定位图”和“方法适配矩阵表”等可视化工具,具象呈现研究的突破点。针对青年学者常见困惑,杨教授特别指出:“创新始于传承,关键在如何用新视角重组既有知识版图。”

这场持续近两个小时的学术盛宴,不仅解码了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密码,更点燃了与会者的学术激情。在互动环节,杨教授就教师们提出的“跨学科理论应用”“文献综述写作焦虑”“教育部与国社科项目梯度申报”等问题给予切实建议。他推荐将麦克伦尼的《简单逻辑学》作为科研思维训练入门读物,并强调:“青年学者要建立‘问题树’思维,让每个理论工具都服务于核心问题的破解。”

 讲座尾声,英语学院院长陈科芳教授总结指出,杨枫教授的指导“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为申报者提供了从宏观定位到文本细部的完整方法论体系。在感谢杨枫教授利用休息时间为我校教师传经送宝、倾囊相授的同时,她呼吁大家认真消化讲座内容,积极申报,将讲座收获转化为学术实践。


【附:杨枫教授讲座海报】

英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