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31浏览次数:29

    1029日,“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围绕“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特点、发展路径与模式、发展对比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等多项议题展开积极研讨。来自25所大学的校长和专家进行发言与讨论,分享了他们对“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以及各自学校在抓住国际化机遇、明确特色化办学定位、加深学校国际化程度、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在发言中分享了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学校采用国际化建设管理机制;探索新型国际化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显示度;开拓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借鉴各国经验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并推广中华文化;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实现国际化办学目标等措施——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国际化办学。

校长徐真华接受媒体采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陈林汉则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在突出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同时,面临全球化和国际化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真正与世界接轨,在不断提升我国科学与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努力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同步,直至占领全球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前沿。

校长主旨发言

韩国中源大学校长安炳焕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并指出,由于全球化的持续进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龄人口的减少,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但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占到70%,处于压倒性优势。他建议,我们应该从以学生交流为中心的国际化向以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为中心的研究项目国际化进行转变。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认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内涵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信息化领域内两者间的互链、互动与共享,是高等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价值传递、价值共享和价值创造,是两者的深度结合。


校长主旨发言

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伟辰围绕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传统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人才需求。要结合高等学校自身优势特色,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差异化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面正临着互联网平台的巨大挑战,要加强基于“互联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着眼于高校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之间的资源互享。

访谈讨论

当天下午,会议进入访谈讨论阶段。与会校长立足自身学校办学定位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做法,围绕应用型和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之路,深度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理念。

下午五点,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圆满结束。学校副校长朱文斌在闭幕晚宴上作总结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不仅加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见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战略和实践,推进和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精辟的认识反思。他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中外大学、校长进一步加强交流、提升合作、互通友谊,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副校长朱文斌在闭幕晚宴上致辞

会后,学校校长徐真华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此次论坛举办的意义,不仅是与各外宾校长在思想理念上的碰撞,更是对我们的一种反思,对如何抓住互联网时代变革的契机,实现越秀的跨越式发展极具借鉴意义。他说,越秀要培养互联网高等教育人才,就要在本土坚持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培养复合型的国际人才。

 

 

——大学生传媒中心 胡霞琴 傅建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