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工程,缩短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距离,但同时也造成了高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不公。建设‘双一流’大学,不应该再单一地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标准,十所‘双一流’大学,应该有十副不同的面孔。”
低调而文雅的徐真华拥有“双重身份”:在学术领域,他是中国国内研究法国现当代文学的知名学者,擅长中法语言和文化比较;在行政领域,他曾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长达10年,对高校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有独到见解。
徐真华,男,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党委书记。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十大师德标兵。2015年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主要著作有(含合作):《理性与非理性——20世纪法国文学主流》、《从广州年轻人的语言态度看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曾主持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世纪法国小说的“存在”观照》。
徐真华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950年。22岁那年,经过层层选拔,他被广州外国语学院录取为该校首批工农兵学员。强大的学习动力,加上良好的英语基础,使徐真华的法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前就被提前选拔为出国留学的培养对象。
1975年,徐真华和国内其他外语大学的几名同学,一起前往摩洛哥王国五世大学学习,1977年返回广外法语系任教。其后,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他又先后到法国、加拿大研修法国现当代文学和高等教育管理。上世纪90年代回国后,徐真华师从著名学者黄建华教授,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上经历,都为其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2000年6月,徐真华就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两年后兼任党委书记。在此后的10年里,他因应国家需求,完成了广外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扩招,并通过改革,逐渐培育起广外的制度文化。
如今,退休后的徐真华又回到以往低调、安静的日子,继续出书、做研究,并受邀担任博鱼体育校长。
谈比较文学:中国文学不应独尊一个流派
在治学生涯中,徐真华的研究领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在国内学习时,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十八、十九世纪比较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法国文学作品,而经历了三次出国学习后,他更多地接触到二十世纪的作家与作品,兴趣也随之转向了法国现当代文学,“因为这类作品更关注人的存在状况,关注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更具现代气息。”
作为比较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徐真华认为,中国文学的道路可以更宽广,更丰富。“在文学指导理念上,多年以来,中国更多地崇尚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有其独到之处,但独尊一种文学流派,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比如法国,继十八、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盛行后,不断出现新的流派,互相批判,互相学习,推陈出新,始终活力无比。”
谈高校改革:推规范治校、特色发展理念
大学首先要培养思维能力
谈到高校办学,徐真华说:“我个人比较推崇规范治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什么是规范治校?最高的规范就是按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办教育,因此办学的主导者必须更具国际视野,更重国际标准。
什么是特色发展?徐真华认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首先要突破统一教学模式,统一评价模式,统一管理模式的桎梏,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别,不同的专业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习;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
大学毕竟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的要旨首先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讲,大学生活首先是一种精神历练。
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创建“双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规划。毫无疑问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新一轮洗牌。“世界上可能少有面目相同的一流大学。十间‘双一流’大学,应该有十副不同的面孔,它们应该是各具特色的,质量指标也应该是各有千秋的。”徐真华说。
不要只用科研成果衡量“高水平”
徐真华指出,985、211工程建设,缩短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距离,使得一批高校进入了世界名校、强校的行列,但同时也造成了高等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公。“有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全国的985、211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科研经费,而占本科高校总数85%的普通高校,却只能拿到剩余三成。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政府重点发展一批无可厚非,但是政府投入的巨大差别对大部分学校及学生造成了不公平。毕竟,重点与非重点建设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他说。
作为曾经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徐真华希望,国家在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能有新的管理体系、考核制度、拨款标准及建设目标,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用科研成果去衡量是否“高水平”。
文/广州日报记者罗桦琳
图/广州日报记者高鹤涛 实习生王韫盈
(内容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