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来我校作专题报告
谈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下如何完善英语类专业教师发展体系
4月18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仲伟合教授应邀来访我校,并为老师们作了题为《“国标”背景下我国英语类专业教师发展体系的完善》专题报告,深入阐述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情况及在“国标”背景下如何促进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师更好地成长发展。
校长徐真华,执行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詹文都,副校长单胜江,以及学校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处)负责人和相关教师参加报告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也应邀出席报告会。 徐真华在会上讲话,詹文都主持报告会。
詹文都在报告会开始前介绍仲伟合校长基本情况。仲伟合校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评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获中国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现兼任第三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仲伟合校长作为全国英语类专业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口译研究、翻译学研究、对外传播、外语教育研究,曾为多位国家、省市领导人及外国国家元首、国内外政商要人等担任过口译工作,承担了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詹文都还在会上简要介绍了越秀的办学历程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交流、招生就业等相关工作。
图为仲伟合校长作报告
报告会上,仲伟合校长就什么是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在教育部删减本科专业目录的情况下,外语类二级学科数量依然有所拓展,体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需求,英语类专业学科内部‘随需应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仲伟合校长首先回顾了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针对社会发展、院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制定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何种课程设置才能培养英语能力扎实、满足不同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成为英语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图为徐真华校长讲话
仲伟合校长简要介绍了“国标”的主要框架和内容。他指出,“国标”承担着作为高校本科英语类专业准入门槛、学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重要依据的功能,英语类专业应在“国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为核心,在坚持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以“国标”为依据科学制定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八大方面下功夫。
仲伟合校长还以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为例,深刻分析了英语类“国标”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以及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国标”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要不断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知识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知识,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进度并及时多渠道沟通,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有机结合,从而营造出适应学生需求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文素养。对于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言,仲伟合校长强调教师要注重七大能力建设,即: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策略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评估测试能力。
徐真华在讲话中指出,“国标”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一部旨在促进高校专业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它将为英语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及时的保障,并弥补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空缺。对民办高校来说,新“国标”的出台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博鱼体育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重视综合改革创新,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让改革创新发挥最大效能,使相关工作努力符合“国标”的各项要求,推动学校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陈俊伊、陈园进/文,傅建平/摄
图为詹文都执行校长主持报告会
图为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