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咨询会隆重召开
徐真华致辞 詹文都主持 9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我校专业建设发展
走出去,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做法;请进来,把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吸收融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当前,博鱼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2月20日上午,学校召开“十三五”专业发展咨询会,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为我校“十三五”期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拓宽思路、出谋划策。
图为咨询会现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校长陈乃芳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赵英军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寿永明教授,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陈新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学院院长杨可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办公室主任高云松教授出席咨询会,就“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包括专业如何发展与布局、专业发展路径与特色建设、各类专业方向的凝练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议题建言献策。
校领导徐真华、詹文都、张永波、李建平、何建乐、朱文斌、徐左平、单胜江、施文妹、娄华水、朱小农,以及各学院(部)、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校长徐真华代表学校致辞,执行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詹文都主持会议。
图为徐真华校长致辞
徐真华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外语教育战略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加快实施外语教育战略的迫切性和我校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专业发展对越秀“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极度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已成为衡量服务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外语教育已构成国家战略、区域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健全外语教育与评估体系,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有效的策略,破解外语专业发展不平衡、语种设置单一化等问题,推动民众的外语学习,推行母语+外语、语言类+非语言类知识的学习,并从文化深度和战略高度审视外语教育,构建相应的外语战略,应成为国家的战略导向。越秀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既要高度重视外语专业的建设发展,同时也要兼顾经济、管理、文学、网络传播等非外语类专业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体两翼”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练掌握专业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成为学校“十三五”时期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希望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越秀“十三五”期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奉献真知灼见。
图为詹文都执行校长主持会议
詹文都在介绍会议主旨时指出,在民办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分化洗牌的关键时期,学校高度重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工作,前期召开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动员大会、“十三五”规划编制咨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邀请了学界、业界的行家和政府部门、就业单位的领导,为越秀的“十三五”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计。同时,学校领导带队分赴重庆、西安、天津、江苏以及省内兄弟高校学习交流,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学科专业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赢得办学声誉的重要基础。学科作为大学的基本元素,其建设水平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高水平、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而人才的培养水平,更取决于学科专业的水平。越秀要打造中国民办大学的卓越品牌,就先要找准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十三五”发展咨询会的召开,就是要认真思考并借助各位专家的智慧,努力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为越秀各个专业的协调持续发展问诊把脉。
在将近四个小时的会议期间,各与会专家或从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层面,或从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层面,或从行业、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层面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阐述,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陈乃芳教授发言
陈乃芳教授高度肯定了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她建议我校要继续坚定办学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上多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核心,把加强外语对象国的研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对象国国情教育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外语“零起点”的低年级学生可用中文授课,高年级学生用外语授课。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文学,鼓励学生到外语对象国国家进行留学、访学、交流,在原生态的外语环境中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图为陈众议教授发言
陈众议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作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外语类院校大有可为。他建议我校在专业建设上要瞄准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战略规划,根据学校实际适度发展小语种专业,加强学生在外语或非外语专业学习的同时兼修一门小语种专业,培养熟悉外语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陈众议教授还建议我校要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培养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有胸怀、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图为赵英军教授发言
赵英军教授建议我校要紧贴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外语+发展、电子化发展”路径,坚持走外语与专业或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在世界舞台上“唱好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图为寿永明教授发言
寿永明教授建议我校要坚定办学定位,同时不断深化、做实做细相应的工作,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学生对语言背后的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在专业建设面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突破,如区域研究、国别研究。他还建议要适当增加小语种专业,推行主辅修制,辅修专业要保证一定的学分量。
图为陈新民教授发言
陈新民教授建议我校在强化外语专业特色的同时,适当扩张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坚持单科性(外语)结构模式,以语言学为重点,经、管、文学科为支撑,突出语言与非语言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同时,紧密围绕应用型与国际化,做深做实应用性、国际化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坚持教学主导、科研支撑、产业导向、创新创业,做精、做优、做特专业建设,面向行业、产业强化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图为庄智象教授发言
庄智象教授从“需求”、“定位”、“特色”、“质量”四个关键词深刻阐述自己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看法。他建议学校要把重点放在“提质增效”和“稳定规模”上,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学校的“十二五”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评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个性发展,做深做实“外语+专业”、“专业+外语”模式,培养一大批外语能力强、行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图为聂珍钊教授发言
聂珍钊教授建议我校在要积极引进高水平教师,形成领军人物引领下的高水平学科团队,提升学科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科研方面可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外语与中文、经管、网络传播等深度融合的研究团队,拓展科研领域、转变研究思路、提高科研产出;在专业建设上不求大而全,而要根据自身实际,做精做优做出特色,同时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并坚持做实做深做出成效。
图为杨可教授发言
杨可教授建议我校要坚持外语特色,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如“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外语专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发挥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外语和外语对象国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时政知识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模块,提升学生中外跨文化的双向交际能力。
图为高云松教授发言
高云松教授建议我校要理清外语教育与外语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加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把传统的外语语言文化教育转向以对象国研究为重点的跨文化沟通的教育上。同时他还建议在学科、专业、教学上要有领军人物来引领发展。
詹文都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专家们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明确越秀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思路和做法启发良多。学校将充分吸收、凝练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融入于越秀“十三五”发展的实际工作举措,努力编制符合越秀实际、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规划,描绘好越秀发展的蓝图。
——陈园进/文,傅建平/摄
图为学校领导和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