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喜教授来我校作主题报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意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13浏览次数:10

陈锡喜教授来我校作主题报告: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意识

【现实起点: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历史逻辑: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

【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内政战略:治国理政的全局意识】

【国际战略:宏观视野的世界意识;思想基础:理论自觉的学习意识】

 

“习近平的讲话精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当代中国的‘来龙’和‘去脉’,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确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推进‘中国梦’的实现。”11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陈锡喜教授到博鱼体育作专题报告,主题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意识”,结合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度研究,从现实起点、历史逻辑、价值取向、内政战略、国际战略、思想基础六大方面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意识和系列讲话背后的内在精神。

图为报告会现场

校领导叶访春、徐左平、单胜江、娄华水、施文妹、朱小农、朱文斌,以及稽山校区师生党员认真聆听了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施文妹主持报告会。

陈锡喜教授开场指出,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现实起点。习近平大量使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开弓没有回头箭等话语,表达出了他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其中包含了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判断,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难度判断,以及党存在着精神“缺钙”、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忧患意识,从而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图为陈锡喜教授作报告

“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历史逻辑。”陈锡喜教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新的内涵,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和各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目前“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这些都成为习近平执政理念形成和实施的历史逻辑。

在谈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价值取向时,陈锡喜教授引用习近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倾听人民呼声”的话语开头,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奋斗目标,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新鲜经验,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标准,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这些都表达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统揽全局的战略意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图为师生认真聆听

“治国理政的全局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的内政战略。”陈锡喜教授把这一战略比喻为“一体两翼两手抓”,具体来说,“一体”指的是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翼”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手抓”是指意识形态“亮剑”、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陈锡喜教授指出,习近平强调的“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等论述,表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论述,体现了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以此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加强党风建设,则是厘清执政思路和理顺民心的关键所在。

陈锡喜教授指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体现在他宏观视野的世界意识上。“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互联网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等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对世界形势的宏观把握和正确判断,“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从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看,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和平发展道路能否走通,取决于能否把世界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把中国机遇变为世界机遇”等话语,表达了习近平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习近平善于运用让世界听得懂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宽阔的世界视野。

报告会最后,在谈及理论自觉的学习意识这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的思想基础时,陈锡喜教授用“学哲学、用哲学是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研读经典和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改进文风和话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学校党委副书记施文妹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陈锡喜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深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六大战略意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背后的现实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我们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陈锡喜教授还为我们宏观呈现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关系、中国机遇和国际机遇的关系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思辨地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使我们每一位党员更加坚定了战略定力,更好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扎扎实实推进“中国梦”,推进“越秀梦”。

                                                ——陈园进/文,傅建平/摄

 

陈锡喜教授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