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黄达人教授来校谈推进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07浏览次数:13

“推进内涵建设,关键在于找准定位。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在于多样性,作为大学的办学者,要善于挖掘并守护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同时把课程改革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17日上午,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莅临我校,畅谈关于推进大学内涵建设的若干思考。

校长徐真华主持报告会,全体在校校领导,各处室、学院副科级及以上人员,各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共200余人现场聆听了报告。

图为黄达人教授作报告

报告会上,黄达人教授以自身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及近几年与近200位国内外大学管理者访谈交流经验为背景,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切入点,重点从找准办学定位、做好课程改革、加强大学文化尤其是行政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并例举了大量亲身经历的生动事例,对如何推进大学内涵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

“越是强调内涵建设,就越要关注学校的个性和特色”。黄达人教授认为,推动内涵建设,对学校而言,应该关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内容,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要善于挖掘并守护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把专业设置好,把课上好。他指出,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问题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地方本科高校更加要找准定位,努力办社会满意的教育,让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黄达人教授谈到,博鱼体育始终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正是凭借办学特色和水平,在30多年的办学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令人钦佩的。

图为徐真华校长主持报告会

黄达人教授认为,在推进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要做好两个抓手、四个支撑。两个抓手分别是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走应用型道路,首先要考虑专业结构调整,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专业课的改革,可考虑从岗位能力倒推人才培养方案。四个支撑,即重视学科建设,找准科学研究的定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大学行政文化氛围。“要把课程改革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课程是大学教学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教学是决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大学办学效益和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黄达人教授强调,推进大学内涵建设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更加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的学习;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师要更加关注课堂细节,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批判。

教授就是大学,以此为导向的行政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黄达人教授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大学文化尤其是行政文化建设在推进大学内涵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他认为,一个好的行政文化甚至决定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和整个文化氛围,学校领导要有理念,中层干部也要有追求,既要满足岗位的基本要求,也要有所创新,最好能引领部门发展。他还强调行政干部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行政序列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习惯于尊重别人、欣赏他人,做到彼此信任、彼此支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营造一个沟通融洽,让人心情愉悦的行政氛围。

图为报告会现场

在将近2个小时的报告会最后,黄达人教授表示,抓内涵建设,更要强调坐言起行。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教育需要实干家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与其抱怨,不如实干,他说:不要让困难影响做事的心情,如果心里想着不如意,就会永远不如意;反之,如果一直在想我能做成一些什么?那前途就是光明的,这是一个人生态度,也是做事、做教育事业的重要品质

徐真华校长在总结讲话时指出,黄达人教授的报告,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听后感触颇深,对于推进博鱼体育的内涵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会教师要深刻领会消化,把报告内容自觉践行到自身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中。

    当天中午,黄达人教授在校长徐真华,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叶访春的陪同下参观了镜湖校区。

                                                            ——陈园进/文/摄

 

黄达人教授,1978年至1981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6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811月任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19998月至2010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任职中山大学校长期间,与党委书记李延保合作,被称为中山大学的“李黄时代”,这一时期成为中山大学自1924孙中山先生首创以来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之一。卸任校长职务后,黄达人教授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 走访了20多所国内一流大学,近30所部属高校,20所海外高校,近60所地方本科高校,近40所高职院校,与近200位国内外大学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著有《大学的观念与实践》等专著,已出版访谈录《大学的声音》、《高职的前程》、《大学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