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求真论坛第二十讲: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4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了求真论坛第二十讲,本次论坛以“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为主题,特邀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骆根土同志担任主讲人。

论坛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海峰向枫源村进行“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授牌,并向骆根土书记颁发了思政课特聘教授聘书。骆根土书记既是“枫桥经验”的专家学者更是一位基层治理的践行者,在推动思政课走进枫源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分享了枫源村在基层治理中的先进经验,还积极支持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

在主题讲座中,骆根土书记从枫源村的村情入手,详细阐述了枫源村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之一的独特地理优势。常年来秉持“枫桥经验”理念,持续创新发展,行政村合并20年以来保持了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百姓零刑事、村里零事故的优异记录。枫源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行政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浙江省清廉村居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健康村、浙江省美丽庭院特色村等多项荣誉,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标杆典范。

 在介绍“枫桥经验”的由来时,骆根土书记提到,“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基层治理经验。这一经验在新时代得到了创新发展,即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

骆根土书记强调,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是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枫源村通过网格化管理、民主恳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这种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时,骆根土书记介绍,“枫桥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治理模式。枫源村通过资源变资金、村民变股民、田园变花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河流变漂流、废山变宝山、离乡变返乡、经验变经济、个富变共富,将“枫桥经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增长。

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大家纷纷表示,通过骆书记的生动讲解,对新时代“枫桥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论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基层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