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陶成章故居与东湖陶社,“走读绍兴”课程师生领略英杰风范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5-04-21浏览次数:10

2024 4 16 日,博鱼体育 “走读绍兴” 课程的师生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走进绍兴市陶堰村与东湖风景区,沿着历史的脉络,深入陶成章故居与陶社,探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

陶成章故居:革命先驱的精神丰碑

陶成章故居位于绍兴市陶堰镇陶堰村西上塘自然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二进,占地407平方米。故居第一进为门厅,悬挂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题写的“陶成章故居”横匾,仪门两侧挽联“皖变是先驱,九死完成光复志;越贤为杰出,万流凭吊广慈魂”,高度概括了陶成章的革命生涯。第二进座楼原毁于火灾,1916年由其父陶正用政府抚恤金重建,现为生平事迹陈列室,展示其联络会党时用过的皮箱、书信等遗物,以及复原的卧室场景,生动再现了这位光复会领袖“四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在故居的青砖黛瓦间,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先辈的呐喊,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学生们在聆听朱一老师的讲解)

绍兴东湖:千年采石场蜕变的山水奇观

在参观完陶成章故居后,师生来到了绍兴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位于城东箬篑山麓,原为汉代采石场,经千年人工开凿形成深潭峭壁,清末乡贤陶浚宣筑堤围湖,打造出“湖中有山、山中有洞”的奇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大盆景”。景区占地5.79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魅力。1916年孙中山曾亲临东湖,郭沫若亦赋诗赞其“勿谓湖小,天在其中”。东湖以险峻的崖壁、幽深的岩洞和精巧的园林著称。师生们行走在湖堤上,近距离观赏东湖崖壁的奇景。此外,景区内还有听湫亭、霞川桥等古建点缀成为研学途中独特的文化体验。

陶社:辛亥英烈的永恒纪念

东湖内的陶社是为纪念陶成章而建。1912年陶成章遇刺后,光复会成员于1914年将其生前讲学的东湖通艺学堂改建为陶社,孙中山曾于1916年亲临祭奠并题写“气壮山河”匾额。抗日战争期间陶社被毁,后于1981年重建,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内陈列陶成章生平事迹,楹联“半生奔走,有志竟成”与“湖山八百并争光”彰显其历史地位。本次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员耐心细致又生动感人的讲解,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陶成章“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同时领略绍兴“山水与人文共美”的城市特质。带队教师表示:“在陶社与故居的沉浸式学习中,历史课本中的名字变得鲜活,这正是‘走读’课程的价值所在。”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漫步东湖之畔,陶社的古朴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师生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深刻体会绍兴人文底蕴的深厚与自然景观的秀美,让心灵在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中得到滋养。未来“走读绍兴”课程将继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以脚步丈量历史,以行动传承绍兴历史名人精神让思政课从校园小课堂迈向社会大舞台。

东湖的湖光山色)



学生感想


播音主持艺术2301班陆筱庭:

陶成章故居的窗棂浸在日色里,玻璃柜中未寄的密函,墨迹似还带着南洋的灼热。草绳束腰、芒鞋踏霜,曾藏光复会的星火。陶社楹联随风轻晃:“白虹贯天大星陨落,碧血入地侠骨不寒”。鉴湖涟漪里,可曾映过他赴沪的渡船。柏树下,想起他南洋卖表筹款的细节——历史风干的故事。革命者不是符号,是腊月不归的游子,是捐出抚恤金的清贫书生。忽然懂得,有些沉默,本就是岁月最汹涌的回响。


应用英语2407班沈熙梦:

怀着崇敬,我参观了陶成章故居与东湖陶社,两处地方,让我对这位辛亥革命先驱有了更深认识。走进故居,屋内陈设质朴,泛黄书籍、陈旧桌椅,静静诉说着陶成章的过往。他自幼好学,目睹国家贫弱、列强侵略,毅然投身革命。故居的每个角落都是他成长与思想蜕变的见证。东湖陶社背山面水,庄严肃穆,是纪念陶成章的场所。社内资料展现了他为革命奔波的一生:参与反清起义、在海外联络力量,将生命献给民族解放。站在陶社,望着悠悠湖水,我不禁思索,正是无数如陶成章般舍生忘死的先辈才有我们如今的生活。他们在黑暗中抗争,以坚定信念开辟未来。参观结束,我内心久久难平。这两处地方是对革命志士的缅怀,更是生动的爱国教育课,时刻提醒我铭记历史,传承先辈精神,为民族复兴出力。


跨境电商2402班汪忆晨:

站在陶成章故居的堂屋里,望着那张被岁月磨出裂痕的木桌,突然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座朴素的江南民居里曾住着一位为推翻帝制奔走的革命者。展柜里褪色的《浙案纪略》手稿上,工整的毛笔字仍透着锐气。很难想象,这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曾在1904年揣着炸药奔走浙东,把生死置之度外。转进东湖景区,采石场留下的百米峭壁倒映在碧水中。摇橹的船夫说,这些凿痕都是明清工匠一锤一锤留下的。当年陶成章正是借着运输石料的乌篷船作掩护,将革命火种藏在船底运往各地。1907年清廷悬赏十万两白银追捕时,陶成章亲手剪下发辫,从此再未踏进故乡。展墙上的书信字迹清峻,写给秋瑾的密函里还夹着半片干枯的桂花。站在展室门口,望着天井里摇晃的竹影,突然明白所谓革命者,不过是把对家国的爱,熬成了向死而生的孤勇。


葡萄牙语2302班文楊:

游览完陶成章故居,我想到了一句古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突然感觉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透彻了。陶先生的家谈不上富丽堂皇,但是,却孕育出先生这样的伟人。先生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肯吃苦的毅力更是过人,也是我所深深为之震撼的。怎么样的一个人能在穷困潦倒,食不饱腹的情况下,宁愿跣足徒步回家,也不愿接受意念不合之人的帮助?为了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四至杭州而不归” ,他说,他应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而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其实,在上这个课之前,我好像不太认识陶成章先生,但是,当我上完这节课以后,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偶然谈到徐锡麟,谈到陶成章、秋瑾、鲁迅,不禁感叹我居然在没有任何笔记,没有背诵的情况下,仅听言传,就很轻松地理顺了这段历史,讲出他们之间的故事。我想,可能就是先生和他们的故事给我的感触之深。我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先生就是后者。我们还记得先生的大义,记得先生在黑暗时刻带来的那束光,先生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浙ICP备05014601号 电话:0575-89172457、0575-89114457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群贤中路2801号(镜湖校区) 会稽路428号(稽山校区)